苏州进步教育家教网  
设为首页
手机版
 
欢迎您访问苏州进步教育家教网,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家教/教学服务!
最 新 公 告

1.2022年暑假班招生报名已启动.
2.本家教网站的免费视频学习中心已开通.
3.本家教网站的资料查找中心已开通.
家教电话:18936084829(胡老师).

 


点击下载试题

友情提示:
1.点击下载时,跳转至新页面后,点击普通下载即可。
2.如果提示你,输入解压密码时,密码为,“苏州进步网www.szjjedu.com”。
3.如在线浏览可以点击全屏按钮。
4.您下载的资源均为完整版。

中高考家教


小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


作者:苏州进步网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4-05-19 阅读次数: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点一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1年)
1)时间、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
2)内容:规定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族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注意: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3)性质:《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注意:此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年未考)
1)筹备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具体准备。
2)会议内容:①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4) 开辟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现代史的开端。
注意:1949-1956年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3.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4年未考)(修改)
1)宪法制定: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2)宪法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
3)主要内容: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性质、意义:①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注意:①②合起来即是1954年宪法的特点)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
4.了解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修改)(10、11、12、13年)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①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②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注意: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③新阶段:195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完善:1982,中共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党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①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相继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划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主权。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②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省级自治区。成立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西藏自治区(1965年)。
③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行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984,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二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1.了解1982年宪法的修订的情况(4年未考) 
1) 1982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 比较完善的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了解“一国两制“的构想(11年)  
1)时间、提出者: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
2)目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3)经过: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方针,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变化(武力解决 和平统一)。
②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并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九条声明)
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4)含义:“一国”指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
“两制”指两种社会制度,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主体),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意义:“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注意】1°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2°一国两制最初提出是为解决台湾问题,但是首先得以成功运用是在香港问题上
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大会通过。“一国两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家基本政策。
3.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10、11年)
1)背景:①一国两制方针符合大陆和香港、澳门的现实。
②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港澳回归根本原因)。
2)香港的回归:1984年12签署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中国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3)澳门的回归:1999年12月20
4)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对港澳: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对中国: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③对世界: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新的范例。为世界和平作出新贡献。
4.了解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史实(10、11、12年)
1)政策变化:1979年元旦,实现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并建议实行“通商、通航、通邮”(三通)
2)历史性变化: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3)历史性突破:1992,海基会(台湾)、海协会(大陆)达成“九二共识”, 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注意:海协会和海基会是两个民间团体)
4)新发展: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大陆,促进两岸关系新发展。
5)新成果:2008,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大三通)。
5.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4年未考)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暑期家教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备案中心备案网站  苏州公安部备案网站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绿色安全网站  中国文明网

 

 

苏州进步网辅导中心保证家教教学质量,按提分收费!

家教热线:18936084829(胡老师),0512—66790309。